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

談冥想- 中庸之道

佛教大師談冥想-Meditation


阿昌查-乃泰國佛教大師之一,他的修道塲所設在泰國森林中,有許多西方佛教人士慕名而來。下面一系列乃其西方弟子,依其看法與教誨以英文編輯成書,本人特將其譯成中文,以供讀者瞭解與比較 『藏傳』、『漢傳』與『南傳』之佛教,對教義與修行之相似或相異處。-譯者

中庸之道

佛陀不要我們走双種道路-一條是慾望與沈溺,另一條是恐懼與厭惡。他教我們要明白享樂是什麼。憤怒、恐懼、不滿並非瑜珈信徒之路,而是世俗人之路。安靜之士走正確修行的中庸之道,並且離開而不去抓住左道與右道上的恐懼與厭惡。

凡修行者必須遵行中庸之道:『我不會對享樂或痛苦感興趣。我會放下他們。』當然開始是困難的。彷彿我們正遭受兩邊的踢踏。如同繫在牛頭上的牛鈴或重擺,我們受到前後的撞擊。

當佛陀首次傳道時,他談到這兩個極端,因為它就是慕情的所在。快樂的渴望從一邊踢過來,受苦與不滿從另一邊踢過來。這兩個總是一直攻擊我們。可是當你走的是中庸之道時,你就壓制這兩邊。

你明白嗎? 如果你走這兩個之路,當你生氣且緊握吸引你的東西,而絲毫沒有耐心時,你會被三振出去。你會卡在途中受阻多久? 考慮這一點:如果你喜歡某物,當慾望升起待,你追求它,可是它不過是吸引你去追求受苦。這個慾望之心是真聰明。下一步它會帶引你去何處?

  佛陀教我們放下這兩個極端。這就是正確修行之道,這條路帶引導我們離開生與成長。在此道上,既無享樂也無痛苦,無善也無惡。嗚呼,充滿慾望的眾生為享樂而辛苦地追求,而總是繞過中間之道,錯過最佳之道,- 尋求真理之道。一個人戀慕生與成長、幸福與受苦、是與非,而不走中道的人,是無法成為智者,也無法獲得解脫。我們的路是直的,一條安靜與純粹的意識,沒有狂歡與悲傷。若你的心境如此,就不必再請人指點。

  當你的心/頭腦不迷戀時,就明白它是處於正常狀態。可是若由於種種思考與感情的攪亂,而失去正常,這時思路建造的過程就發生,在此過程中就產生幻想。要學會看穿這個過程。當我們的心受到攪動而不正常時,就脫離正軌而步入沈迷或厭惡的極端之一,因此就創造更多的幻覺與更多的胡思。不論是好或壞的想法在你頭腦中升起。倘你腦中擺個時鐘,並一生中研究這個題目,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感到厭煩。


Justin Lai 譯

11/03/2013

AACHW13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