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

清明懷舊

清明懷舊

國曆四月五日,俗稱『清明掃墓節』,但依農曆有人認為「三月初三」才是,因為每四年有一潤年,換算國曆就非固定的日子。無論如何,在古農村社會,過節氣氛濃厚,各種習俗皆有。它最大的特色為『遊玩觀賞』、『家人團聚』(family reunion) 、或『上墳掃墓』。

現在我們就一一首古唐詩,來瞭解古代華人對此節日的看法:

《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
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。》

-作者:有『小杜』之稱的杜牧 (公元778-828)
 Image result for 杜牧 清明   Image result for 杜牧 清明

【賞析】:
隨著春天之來到,可能是「春雨濛濛」、「細雨霏霏」,也可能是「驟雨急雨」,或所謂的『春潮帶雨晚來急』(韋應物詩) ,但本詩句中用的是「雨紛紛」,可推測是『天街小雨潤如絲』(韓愈詩) 的小雨 ,即略等於英語的drizzle。此處的「紛
紛」有雜亂與紛亂之意。

作者用「紛紛」除描述「雨狀」外,也影射行人之心情。台語有首情歌謂『鑼聲若響(若鑼聲響起) 』,有如下之歌詞:
『有話要講趁此辰(此時辰) ,卡輸心頭紛紛 (想不到此時心頭紛亂,不知從何說起)』。可見台語也早就用「紛紛」來修飾心亂如麻。

「路上行人」是指描述出門在外行旅之人,是一位還是多位? 作者未明白表示,但不可能所有人的心情都一樣,合理推測為作者本人。「斷魂」此處不是指紛紛小雨使人喪命,或「喪失魂魄』,而是「惆悵不樂」 (weary and depressed)
古人問路仍以客氣用語「借問」與台語同。當春寒又雨時,自然聯想(suggest) 到「飲酒」,此時尋覓「酒家」,應有幾種動機:
一、避雨小歇
二、小酌卻寒
三、舒解鬱悶心情

整個小詩出現兩個人物-作者本人與牧童,作者發問,牧童未正式作答,或可能回答,但又以手勢加強語氣 (emphatic) 這是一種「音樂」(答聲) 兼帶「畫面」(手勢gesture) 兩者同時出現,使讀者獲得極高的『美的享受』,也充分表現一般鄉下人答覆他人「問路」的熱情方式。

末句「遙指」的遙字應非遙遠(remote) 之意,而含「不遠不近」,才符合『指向』(pointing to) 之義。杏花村原在安徽省,但此處並非特指該處或酒家名稱,按古代凡有村落人家,就會有賣酒之處。

全詩第一句交代情景、周圍環境與氣氛,是「起」(beginning) 即描寫春雨,也形容情緒。文人常以景與情交互影響,所謂『觸景生情』。台語愛情歌曲之歌詞有『看人相親與相愛,「見景傷情」流目屎 (眼淚) 』。因此含有『情在景中,景即是情』,『情景難分』之勝境。另「清明時節」並非指特定的一天,而指清明前、後及清明當日,如英語的耶誕節(Christmas seasons) 。後輩詩人有人用『黃梅時節家家雨』,四月梅子結成時,是到處落雨,但此句不如『雨紛紛』的浪漫(romantic) 與高雅情境(sentimentality)

第二句為「承(sequence) ,點出人物,心中的淒迷與紛亂;第三句是「轉」(reverse) ,提出擺脫(get rid of) 此種心境(mood) 的方法- 去找喝酒的地方;第四句為「合」(close) 。短短四句,『起、承、轉、合』全備。而高潮的頂點 (climax) 置於末句,類似美國19-20世紀流行的短篇故事(modern short story) ,如O’Henry的小說風格,高潮一到即戛然而止,但並非索然興盡,而是餘韻悠然,耐人尋味,寫得自如灑脫,豪無「造作」之痕。


 Image result for o'henry

《玆試以淺陋英語表達原詩句》

清明時節雨紛紛,
It’s drizzling on end at Tomb-Sweeping seasons,

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Weary and depressed is a lonely traveler,

借問酒家何處有,
 Where is a tavern, may I ask?

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A cowboy points to a near-by village.

祝清明節快樂!

Justin Lai (賴正雄) 寫於  美國南加州

04/05/2015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