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的經濟難題在於政治
巴菲特將2008年的金融危機稱作「經濟珍珠港」。在那場8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之中,銀行系統沖銷了8850億美元的壞債,美國政府債務從66% GDP升至超過100% ,聯準會印了3兆美元鈔票,540萬美國人失去工作,平均GDP也下滑了5% 。
不過,這場危機其實有機會造成更巨大的傷害。雷曼和AIG垮台,有機會觸發第二次經濟大蕭條;但胡佛時代的記憶並沒有在布希時代重演,也讓歐巴馬不必推出新的「新政」。反之,美國經濟緩步走了回來。以市場匯率換算,明年美國對全球成長的貢獻可望超越中國;失業率已渡過2009年的10% 高點,預計可在2015年降至6% ;聯邦赤字也從2009年的9.8%
降至4.1% 。
這對美國的國際主導地位來說相當重要,原因有二。
其一,軍事理論家布洛迪(Bernard Brodie)曾在1960年代寫道,「戰略身上就掛著美元」;就算美國的軍力優勢可以暫時熬過預算裁減,美國的主導力最終還是得倚賴美國的經濟情況。
其二,國家影響力並非僅由短期前景決定,還取決於國家經濟和社會的潛層性格。這在美蘇冷戰之時至關重要,今日依舊如此。
所幸,縱有金融危機,美國式的資本主義依舊活躍一如過往。美國IT企業吸引了最好的人才,也想出了許多絕佳的點子。美國是企業服務和金融重鎮,美國那自我更新的天份也未受傷害;誰想得到,最新的熱潮出自石油和天然氣這種古老又衰落的產業?
04/08/15 -全/南加/英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