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字造字之典故
漢字的創造和發展,標誌着人類文化活動的進步。它是經歷悠長的年代,由許多人集體創造出來的。但在古代,人們卻不了解這些,認為文字是太古時代黃帝的史官倉頡造的,還流傳着這樣的神話:說倉頡是有四隻眼睛的人物,他看到鳥獸走過的足跡受到啟發而造起字來,造字的時候,嚇得群鬼夜哭,老天也降下粟粒來。
文字是不斷演變的,有些不用或少用的字“退化”了,有些需要用的字便被創造出來。據說,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微服出行,走過一個巷口,看見牆上寫着“此路不通”四個字,便對旁邊一個正在玩耍的小孩說:“好孩子,你讀過書嗎?把這四個字念給我聽聽。”小孩回答說:“我剛讀完《論語》,這四個字,下面三個字我認得,只有頭一個字,《論語》里沒有,所以我不認得。”乾隆聽後不相信,回去一查,果然如此。原來,《論語》里不用“此”字,而用“斯”字。這就說明寫《論語》那個時候還沒有“此”字。
相傳,某些漢字的來由與我國一些名人有關。雙“喜”字即其中之一。這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造的字。據說王安石23歲那年,赴京趕考,路經馬家鎮馬員外家,見門上掛一盞走馬燈。門楹上貼着一幅上聯:“走馬燈,燈走馬,燈熄馬停步。”王安石一時無法續對下聯,就匆匆離去。到了京城,主考官面試時現場出對:“飛虎旗,旗飛虎,旗卷虎藏身。”王安石即以馬員外家門前的上聯來對,主考官讚嘆不已。返鄉路上,王安石又用主考官出的對聯作為下聯對上了馬員外家門楹上的上聯。馬員外立即喚出女兒與王安石相見,原來對聯是馬員外為擇婿而出的。數天後,王安石與馬家小姐喜結連理,正在拜天地之時,有差人來報,王安石金榜題名,中了進士。一日之內雙喜臨門,王安石喜不自禁,趁酒興連寫兩個“喜”字,貼在門上。從此,雙“喜”字不脛而走,流傳至今。
“茶”是茶聖陸羽造的字。據《花經淺釋》記載:在我國歷史文獻中,唐以前代表“茶”的字有“荼”“檟”“茗”等字。陸羽著《茶經》時,認為有統一的必要,獨出心裁地將“荼”字減去一橫成為“茶”字專指茶。足見“茶”、“荼”兩字,音義迥然,只是形似罷了。
夏衍於1930年至1941年初在桂林主持《救亡日報》時,深感一些口語無字可用,於是根據實際需要他自造了“搞”和“垮”這兩個字,由於這兩個字在《康熙字典》里查不到,學者胡逾之曾問夏衍這兩個字是不是他創造的,夏衍作了肯定的答覆,說這兩個字是根據需要在報上試用的。不久,就被大家接受了,很快成為出現頻繁的常用字。解放以後,這兩個字流行全國,成為約定俗成的常用字了。
“烤”是齊白石造的字。據鄧拓《燕山夜話》記載,上世紀30年代初,北京宣武門原有一家聞名遐邇的“清真烤肉宛”,此店招牌為國畫大師齊白石所題。齊大師在題寫時不知寫哪個“烤”為好,查了幾部辭書,未有確切的字。後來白石老人想烤肉要用火,那就是火字旁,加上“考”字,取其音義,可確切達意。於是齊白石大師揮毫題寫“清真烤肉宛”五個字,並在這五個字和署名之間夾注了一行小字云:“諸書無烤字,應人所請,自我作古。”因“烤”字造得有理,被廣泛使用,爾後各種字典都收錄這個“烤”字。
選自網路文學
中國各地方言自行造的字也不少,只是普及性大不大,有的僅限一小地區,如廣東話語,台灣也有,如, 冇(唸pahng-中空之意,台語『冇手』即花錢太慷慨;另冇字中間加一点為,唸ding-很硬之意,亦作小氣。這些造的字都具通俗之義,而非正式用法。
09/19/2016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